服務公告
佛陀教育電子報
 

假日佛學院


學院第六屆簡介

學佛基礎進階班  法相宗  密宗  成實宗  淨土宗  在家律學班 
天台宗  禪宗  華嚴宗  三論宗  俱舍宗 

法相宗

班導師:法緣法師
班導師簡介:

  法緣法師,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華梵大學文學院碩士、博士,於碩士研究與攻讀中觀般若佛學,於博士期間專研唯識佛學,曾獲第一屆如學禪師佛教文化博碩士論文獎,以及兩岸四地徵選的第二屆政大思源人文社會科學博士論文優等獎,亦有〈論玄奘唯識佛學與宗派意識〉、〈從《成唯識論》探討前六識的認識性格與特色〉,以及〈論《成唯識論》對原始佛法「十二緣支」之繼承與開展〉等唯識領域專文;現任教於佛陀教育基金會、法光佛研所佛學及龍山寺文化廣場講師。曾教授《成唯識論八識理論與應用》、《揭開心識輪迴奧祕---阿賴耶識》、《自我心牆的虛構與突破---末那識》、《「一切唯識」的境學理論與解脫意義》、《大智度論》、《中觀佛學》、《瑜伽師地論‧攝事分》,以及《成就聖者/凡夫的抉擇-前六識》等課程。 

上課時間:每週六 09:00~12:00

課程計畫:

 課程計畫說明:

基於趣向大解脫與大菩提為學習佛學教理的終極意義,而教義論理是佛弟子必須具備的修學基礎,現見於《大乘莊嚴經論》是無著菩薩所造, 亦是唯識佛學所依據的重要經論之一,其內容廣攝佛三身說、如來藏說、真如、真實義諦、唯識說、修行方便等豐富思想,其中文句廣為大乘諸論師所引用,可以確認此論在佛教義理學的肯定及重大價值。但是此論, 現今佛學研究上,幾乎是文獻學上對應作梵漢對照及對譯的貢獻,但鮮少注意到此論完整豐富的理論修學架構,且忽視其重要的義理原則上的指導價值。

總觀《大乘莊嚴經論》所攝及的教學內容非常豐富,可顯示在品名的名稱上,即是提綱挈領地把佛學修學應注意事項及法目提出,而能安心安住地走入大乘無上修學之道路,如何把握住修學理趣及原則,而以「偈頌」的形式來收攝重要法目,且後加論說方式註解文義廣為說明,如是架構了無上大乘一條穩當的修學成佛之道,如是以此論作為初學者乃至久學者的修學之次第及依旨。由此論的品目建立了大乘佛學應該學習的理論體系及規範。因此難得意義與價值貢獻值得作為本屆的教學教材,同時若時間許可亦參考《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希望更能輔助再提昇對於唯識佛學的通達之教學效果。

《大乘莊嚴經論》總共有24品,本課程針對整個論典的內容及修學進路上設定為八類:緣起分、本旨分、大乘基礎分、修學類別分、應知諦理分、應知修學分、聞法義分、修學法分作為教學進度的架構設計。

課程計畫大綱

唯識理論:從《大乘莊嚴經論》趣向大解脫及大菩提的目標

授課內容

時數

〈緣起品〉:標示出「大乘」此一關鍵語詞,即是「大乘」是佛教修學道路中稱為最上乘及無上乘的一條成就佛果之完備修學道路,作為一位佛弟子應知大乘在佛學完整修學上的重要意義,乃至發大乘心,建立大乘,以及莊嚴大乘。

依教學進度安排

〈成宗品〉:成立「大乘」真是佛真實說,即是「成立大乘」為宗旨,其教學體系有其特有的本質,指出發心/教授/方便/住持/時節五項等不與聲聞乘相同。如是能基本了解大乘的修學本有特質,而願意迴小向大,而能避免「小信」退入聲聞乘,以及能慎除「不解」而謗毀大乘法之過失。且在作為大乘的佛教弟子應該把握住大乘的「廣大」與「甚深」成熟大乘,而能在大乘修學道路上「無有怖畏」。

依教學進度安排

1〈歸依品〉:入大乘修學道路應有的基本條件,即是歸依大乘,亦即歸依大乘法的教義,這是第一歸依,亦即最勝歸依/無上歸依。如是殊勝歸依即為「佛種」,是「佛子」,更是修學的因,將得無上「佛果」,勸佛弟子應當歸依「大乘」。

2〈種性品〉:若歸依大乘即具有大乘的種姓,基本上是身心投入在大乘的修學環境,名為「大乘種性」,亦即是「菩薩種性」,是此論廣為介紹,以金/寶來譬喻甚為難得。如是大乘種性能增長極廣功德大菩提樹,能得大樂,能滅大苦,能成自他利樂,此大乘種姓最為第一。

3〈發心品〉:概述佛弟子發菩提心的重要理趣,其中會概括了述及發菩提心有四種殊勝的相貌,以及發心在修學位階及過程中有四種差別,且提出真實的發心內涵必須具備的條件,而以大悲為根本,以利他為依止,以大乘法為信解,為求得一切種智為所緣,以勝法欲為所求,欲得無上乘為理趣,以大護為所安住,心住菩薩戒,絕不退墮二乘心,以增長一切善法為功德,以福德與智慧為發心的自體性,以修習十波羅蜜為出離,以成就十地修學圓滿為究竟目標,亦即是發菩提心是整個大乘修學成就的主軸。發菩提心有發世俗菩提心及第一義發菩提心。發勝義菩提心即是此論所重視的發大菩提心。在此論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介紹及意趣。如是廣為讚歎發大乘心。

依教學進度安排

1〈二利品〉:指具備依止發大菩提心後,則可隨順修行自他二利行,如是則為依止大菩提而發心,為利自他二利而發菩薩行,令得無上佛菩提大果,如是可以在發心時攝一切眾生,行菩薩行時可忍一切大苦,得果時可廣利一切眾生。後別說利他殊勝行,如是能隨順著不倒/不高/無著/通達/能忍/調順/遠去及無盡八義,而能成就利他行。故在利他行中提示著做為修學者應該遵守的重要諦理及原則。

依教學進度安排

1〈真實品〉:此是強調「第一義相」的重要性,偈中提示著「非有亦非無/非如亦非異/非生亦非滅/非增亦非減/非淨亦非不淨」,無此五組二相是名為「第一義」,更加提醒著佛弟子應當了知。此是般若中道實相觀,此論名為「現見法界」,亦是《成唯識論》所說「善住唯識」,亦即是「善住真法界」,採用非常簡潔且總概括的般若實相來述說,如是可遮遣所有的顛倒,更能趣入對治的修學。故是可作為學者修學諦理上的掌握。此〈真實品〉可作為般若中觀學與唯識佛學之交涉乃至通達的重要意義貢獻。

依教學進度安排

1〈神通品〉:此即六種無漏境境之神通力,由第四禪清淨定及無分別智所攝,由此無漏通力可令修學者安住於梵住及聖住中,及得世間眾生供養及令眾生清淨果。此無漏神通可作世間及出世間六種作用,又此論提到「菩薩神通」具有自在大/歡樂大/無畏大三種,可以在自他利中得極勇猛如師子般的菩薩行。是故應顯出「菩薩神通」是趣向殊勝的自他二行應廣為作意修習乃至成就大菩提果的方便。

2〈成熟品〉:此品包括自成熟與成熟眾生。前者提出了九種自成熟的具備善根;後者則在成熟眾生要依止於斷障及對治二項才不會離開成熟眾生的旨趣,且讚歎成熟眾生的殊勝行而勸導菩薩普欲成熟一切眾生心為最勝。此中成熟眾生則以成熟眾生六度波羅蜜多才是最為殊勝的菩薩行,如是此論稱為「菩薩大成熟相」。

3〈菩提品〉:菩薩具備了自成熟與成熟眾生則得一切種智。此即顯示菩薩一切難已行/一切善已集/一切時已度/一切障已斷。意即菩薩的菩薩行已圓滿了一切種智因行,而得一切種智果圓滿。

4〈信品〉:上明無上佛菩提,隨順菩提者所謂「信」。此論以十三種面貌來介紹「正信」相狀。進而分析出「信」的種類差別,亦說明「信」的障礙,最後「讚歎信」的功德及利益希望佛弟子能信大乘教法,能有大福德,乃至自利利他,畢竟得大菩提果。

依教學進度安排

1〈述求品〉:已能種種信樂之基礎,接著以「信」求諸法,故名「述求」。此中求「諸法」,包括了三藏十二部經,由立修多羅為正說教法及義理,由立毗尼是即成就教法與義,由精勤修學方便滅煩惱,由立阿毗曇是為通達教法及義理,而能通達乃至種種揀擇,如是經由聽聞而成熏習正法,由熏習後思惟義理,故能成正覺,由正覺而止息煩惱故能寂靜,由般若觀行故通達正理,最後生死諸事求得解脫,而正證無上正等覺。如是地解說為何佛陀要施設經//論三藏作為教學總體學科。

2〈弘法品〉:指出應該要以法為人演說,來遮除法布施之慳悋,而分析出說法的各種類別,後示「演說法」的利益,以及由說法多聞助長了無畏,由說法得大慧故能斷疑,由說法不求名利故能令他信,中說法通達二諦能顯第一義諦淨相及世間染相的真實相之種種成就。故為他演說法的重要性,在此論極為舉薦。最後由提醒說法者應得說清淨,所要遠離的八種過失,是故得成無上說法。此論說法,最重要的是說「大乘法」,提示出「『說』受持大乘功德」,而可顯示出大乘斷障功德,及顯示受持大乘集得功德,最後說更加提示具足五因才名為善說法的菩薩,才能成就大乘法功德導引眾生多生恭敬,如日出照朗世間。

3〈隨修品〉:此是經過了菩薩弘法後,指出應該菩薩隨法修行。其中有二,首先提及隨法修行的科目有知義/知法/隨法/同得/隨行四個次第,以及修行差別。在知義上應知「二無我」,應知由空/無相/無願三昧知此二我無實自體,而能「離能取/所取」,證得「依他/真實性」,如是才是菩薩「知義人」。「知法」是能知三藏十二部經,因此法成就「二無我智」,「隨法行者」應成就此二無我智,應如所說法隨順修行。「同得」指示出若菩薩如是經過前階段的修學應得同等階位的無漏智體,與功德。「菩薩隨行」指隨著階位與智體的成就,則可隨行而斷每一階位之障,亦可隨行每一階位的無分別智及後得智,而能次第成就四種不放逸輪。由於不放逸而能離煩惱出煩惱。此即修學法與所斷煩惱不相離,如是知煩惱/菩提無二無一,加上能遠離二乘心,以及長期入世間及成就廣淨大菩提此二事,能了知三界如幻本空與法界本來性淨,而遮對此二種怖畏心。最後提及「修行差別」介紹了九種菩薩所修行不同之差別,由此可揀擇自利及利他,或自成熟/眾生成熟,亦能在修者/所修/正修三輪得清淨,如是漸行漸得無上大菩提。

4〈教授品〉:此介紹如來教授。由於前菩薩隨修,而能於最初階段成就初地的信成就,且亦能連帶著眾善隨信而匯集,乃至具足如大海水湛然圓滿。此時佛子因證得真如清淨,令護清淨及於大乘作正直見,不顛倒地領受如來法教。如是說得「如來教授」,因得如來教授,於廣大乘得教授而能進修。菩薩因如來大教授而常得現前見佛聞無等正法,常起極淨信遍滿於心,如是安住於如來教授則能窮功德海。

依教學進度安排

1

1〈業伴品〉:菩薩在身口意三業行時,隨以「般若方便」為伴,如是可建立自護菩提道上的一切善法,即六個波羅蜜與一切菩提分法的成就。同時亦可顯示由菩薩自身口意三業成熟而能增上救護眾生作業方便而終無退屈。

2〈度攝品〉:前三業經由般若方便所聚集所成的六度波羅蜜善法,故名為「度攝」。此論說明為何一切波羅蜜分類建立六波羅蜜的義趣,即是依二利/攝大乘四因/為攝大乘六道/為攝三增上學而製定六波羅蜜。次而顯示六波羅蜜修學相貌應具有治障/合無分別智共行/滿眾生願/後以三乘法成熟眾生四種樣狀。如是更能依次第而修學而稱其度名,乃至介紹六波羅蜜的修學有物/思惟//方便/勢力五個依止,即是指修學應具備的基礎和資糧。具備五依止即顯出修學道上的品類差別,由此六波羅蜜自護修學總攝成利他的四攝法,如是四攝法的建立亦實為同利。

依教學進度安排

2

1〈供養品〉:此是供養如來,雖然供養如來,修學者常聽到,但未成為一個完整的教學法門與理論諦理。此論所介紹的「供養」是指「供養法門」,由「供養」的認識與操作實際行為,乃至真實的供養應該具備的條件/內容及理論。此論介紹有依//緣起/迴向////依止八種供養。最後,特別標示出淨信/深心/神通/方便/和合五種自意供養為最上供養,由一布施波羅蜜多達到所有波羅蜜的圓滿,最後「一果」入不可思議的「一切果」,亦即「佛果」。

2〈親近品〉:親近善知識是修學者所應具備的修學品性,可由《華嚴經.入法界品》之善財童子為代表。此論述說修學者應知如何親近善知識,乃至成為「親近法門」,視為一個修學法門,完整地具備了如實的諦理架構,修學者可以試著以此品體悟佛陀一個平常日用的語詞,在佛陀的佛果實証下的佛無上大菩提智下是甚深勝義的義趣。

3〈梵住品〉:所謂「梵住」是指心安住在「四無量心」。整品以「四無量心」為一完整個論題,在架構著關於「四無量心」的名稱意義,修學所緣對象及內容,其中包括「治障/合無分別智/轉眾生境/成熟眾生」,牽涉到四無量心的修學成果有不同的層級類別,以在四無量的修學進行時會遇到的障礙及過失,為了避免障礙與過八失而修學者應對自己作六種呵責懺悔,如是才能為「住梵住者」。如是才能漸行漸得「梵住捨煩惱與不捨眾生功德」,在修學上亦被讚為「最尊最上」。最後四無量心總攝成「大悲」,對一切眾生為所緣,其所

得成果包括了五果,如是安住於大悲不住下成就大悲功德,由行持大悲心亦有其不同的層級差別,總之,大悲如「樹喻」,無悲之樹根故次於大苦難難行起忍之樹莖,退而無能起利益眾生種種思惟之樹枝,更退落於無能起殊勝利生願之樹葉,最後則無有成熟眾生之樹果。若有大悲為根,則一切大悲功德生起,安住於大悲,無著於生死與涅槃,如是所行大悲最勝,除盡世愛障礙,可以超過世間,如是當知菩薩修學大悲可以增長六波羅蜜,亦可去六蔽,如是以「四無量心」之梵住行離佛無上大菩提已不遠。

4〈覺分品〉:此覺分指「覺」是菩提義,「分」為因義。因是之故,此品講說得自証得無上菩提果應該修學所具備的因,此因亦令他覺証。此品提列出具有慚愧相/無畏相/不退相/知五明法/知二利業/知論相/知無盡相/知得果相/知三昧與陀羅尼門/知安住法/知世間相/知修學能詮等四量/具四無礙解/具福智二糧/攝六度行/修三十七菩提分/修習止觀二行/修習五種巧方便/修習三三味/演說四法印為三三昧的依止,最後此品總偈:「慚等功德 菩薩常具足 自利既不捨 亦令他利成」。

5〈功德品〉:此品總攝以六波羅羅蜜來述說菩薩功德,有六度因行功德甚為希有難得,如是所得果功德亦是希有;為免菩薩執取,同時「菩薩行非希有」。亦說菩薩行六度因得心平等,乃至使眾生成法器/耐惡/助善/入法/斷疑攝此六種饒益眾生事,兼以似母/似父/似善友/似同侶/似健奴/似和尚七種行饒益眾生。如是菩薩行因所得眾生報菩薩恩果不著/不犯/知應作/知本是善行,同時菩薩自以六度更為增長,六蔽更加對治,成熟眾生更是如願,漸進十地更是順輰,無上大菩提果更是堅固必得。依此五種希望利益眾生,所行持的斷怖/發心/除疑/起行四果上更能安固不退。菩薩能如是行持,同時亦在化導眾生事上同時做到六正行/六度進退分,實然地為眾生除六蔽,最後得佛受記。爾時兼說「大授記」義等。

6〈行住品〉:此品說菩薩正行得以身心安住。初述菩薩所具慈悲憐愍/佛法愛語/難行苦行勇健/以財攝化/以法義攝生五種形相。然此,分為出菩薩有出家與在家之別,此論述尤說身分形相不同而所辦演角色不同。雖形相不同,亦應知菩薩分為五種極大心,初能令眾生得後世樂果之極大心,次能令眾生得現在日常諸善行乃至涅槃之極大心,再上能令信行地菩薩二障得清淨大心,更上能令七地以前菩薩得最極清淨大心,最後能令後三地菩薩得極淨極大心共五種極大心。如是菩薩能以五種心攝導眾生,兼說菩薩因攝導眾生有業力生/願力生/定力生/通力生/四種種受生相,次同時提及在受生中,菩薩心應於業力行持証空,心住二無我理,次証業及果不壞而守住清淨戒相,又次而能生欲界住禪不退相,更能入生死安住不捨菩提分相,同時照顧到觀察諦理相,亦在世間緣起所緣相能不起染心,更加心住無相修學,再增上無功用相為修學,進而演四辯才自在之化力無礙相,進昇至三昧與陀羅尼門極清淨相,最後一切智障斷究竟總成極清淨大菩提相共成十一安住心相,如是菩薩行持堪能依地立受十地菩薩名,菩薩能隨地修學及所成學果亦可總攝於通達真如及依三增上學,亦即隨次依十地修學為次第。在此整個十地修學中,隨地修學菩薩的五蘊能生起無漏的戒///解脫/解脫知見五蘊,如是依論修學可揀擇菩薩在十地中的修學成績。為了更使修學者揀擇修學成效,而列出入地的十種殊勝相可以作為揀擇,或者以提示出菩薩所修十波羅蜜行應有的成效,及各地中應具備滅除習氣/離執相得法味喜樂/遍知一切種/能使無分別智數數現起/可廣滿法身福智資糧共成五種功德,如是修學者依此作揀擇才能實得菩薩十地名。最後總攝菩薩行持可概略成波羅蜜行/菩提分行/神通行/攝生行共四品類才是真正的菩薩身心安住的菩薩行。

7〈敬佛品〉:敬佛是實名是「禮敬佛功德」。為何要「禮敬佛」?若不了解的話,在表面上來看,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若眾生以此敬佛的理由,則是對表相上的崇拜,則與世人的「拜金」有何不同。故「敬佛」實際上,是禮敬諸佛從無量劫數修學至成佛果的「無量功德」,故實際是指「佛無量功德」。此論從總相與別相來說。總量名「無量功德」,介紹佛陀具慈悲喜捨四心,因是故成就無量功德。所謂「別相」,此論從各種面相來介紹,故說為「無量」,例如:如來三處勝功德/如來無諍勝功德/如來願智勝功德/如來無礙勝功德/如來神通勝功德/如來相好勝功德/如來清淨勝功德/如來力勝功德/如來無畏勝功德/如來斷習功德/如來不忘勝功德/如來大悲功德/如來種智功德/如來度滿功德/如來佛相勝功德。總而言之,「敬佛品」是真實知道佛所成就的無量功德是真實的,是可以讓眾生歸依,讓眾生解脫,乃至成就得證佛果,故應該「敬佛」,如是才是真實「信佛」。

依教學進度安排

上課時間:每週六上午900-1200

上課教材

主要教材:大唐.無著菩薩撰,波羅頗蜜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

參考書籍

無著菩薩著《辨中邊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601

窺基著《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No. 1861

十大論師著《成唯識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585

日本釋善珠述,《法苑義鏡》,《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17

日本釋清範抄,《五心義略記》,《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18

日本釋真興撰,《唯識義私記》,《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19

日本釋仲算撰,《法相宗賢聖義略問答》,《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20

日本釋基辨撰,《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