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公告
佛陀教育電子報
 

假日佛學院


學院第一屆簡介

華嚴宗  密宗  成實宗  三論宗  學佛基礎進階班  天台宗 
在家律學班  禪宗  俱舍宗  法相宗  淨土宗 

三論宗

班導師:如碩法師
班導師簡介:

如碩法師簡歷

俗名:吳子正(Wu Tzu Cheng)

出生年月日:西元 1971,中華民國六十年十月二十七日

1.  法名:釋如碩(Shih Ju Thuo)

2.  法號:釋澄觀

3.  學經歷:

(1)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畢業(1990)

(2) 中原大學化學系肄業(1994)

(3) 淡江大學化學系畢業(1998)

(4) 國立東華大學化學研究所畢業(2001)

(5) 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結業(2004)

(6)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文學博士(2015)

(7)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2020),科技部延攬博士後研究員計畫名稱:牟宗三圓善論研究

(8) 古琴學習與琴學研究:學琴啟蒙:嶺南琴派陳婕女士與浙派陸海先生啟蒙,之後師從梅庵琴派繼續學習古琴與琴理。原本向梅庵琴派第四代李楓女士學琴;之後轉為師事梅庵琴派傳承第五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梁正一教授,至今學琴將近十年。

4.  出家:中華民國九十年,西元 2001 年

5.  剃度恩師:上真下華 老和尚

6.  出家常住:南投縣埔里鎮中道學苑

7.  受戒:中華民國九十年九月十日,2001 年九月十日

8.  目前研究重心專攻:

(1) 戒律:(比丘戒、新刪定四分僧戒本、比丘尼戒、比丘尼鈔、隨機羯磨、南山三大部、鈔記扶桑集釋、藏傳佛教比丘戒法、各部律比較研究等)、

(2) 天台(智者大師之二諦三諦思想、判教研究、宋代天台學山家山外派之諍論、觀音玄義歷代著疏研究等相關天台教學與研究議題)、

(3) 淨土(淨土三經一論、各家淨土判攝研究等)、

(4) 中觀(中觀今論、中觀學概論、百論、十二門論導讀、中觀論梵漢藏日文對讀與導讀、淨明句論梵藏文本對讀導讀、緣起空性之研究、大乘莊嚴經論梵本導讀)

(5) 般若經與般若思想研究、現觀莊嚴論八事七十義研究、

(6) 攝大乘論相關著疏研究。

 9.  曾經擔任:

(1) 佛陀教育基金會念佛會導師、

(2) 佛陀教育基金會佛陀教育學院三論宗班導師、

(3) 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漢藏文化交流班輔導師、

(4) 圓光佛學院教師與輔導法師、

(5) 圓光佛教研修學院祕書長、

(6) 圓光禪寺總知客法師、

(7) 台北龍山寺文化廣場授課法師、

(8) 嚴寬怙文教基金會授課法師、

(9) 台北市真如精舍台北分院蘆洲弘法處弘法師

(10) 新北市土城區嚴淨菩提教育基金會授課法師;

(11) 靜宜大學兼任講座講師、

(12)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代課兼任講師、

(13) 國立中央大學助教。

(14) 新竹縣關西鎮潮音禪寺護國千佛三壇大戒會代理方丈、尊證和尚、授經阿闍黎。

10. 現今擔任:

(1) 台北市士林區真如精舍台北分院住持;

(2) 新竹縣關西鎮潮音禪寺藝文中心主任;

(3) 佛陀教育基金會假日佛學院三論宗班導師暨教師;

(4) 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人文書院中國哲學研

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5)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學研究助理暨兼任協同課堂教

學。

11. 曾經發表過的論文:

(1) 天台二諦說之根源性探究

(2) 洛克「觀念之形成」與唯識學之交會

(3) 天台山家與山外觀境之根源性辨析

(4) 天台七種二諦與唯識四種二諦之對比辨析

(5) 天台學於淨土法門中的特殊發揮

(6) 『二諦』觀念的淺談--由天台學到唯識學

(7) 《金光明經玄義》廣略二本問題與山家山外論諍發端

(8) 北宋天台宗的諍論與觀心思想

(9) 天台哲學的根源性探究--智者與湛然的觀心思想異同

(10) 湛然大師對天台宗的中興

(11) 北宋天台宗的重興與政治關聯

 (12) 宋明儒學與佛教

(13) 雙峰法門禪法的根源性考究

(14) 王畿闢佛論之根源性考究

(15) 松源崇岳禪師禪法根源性探究

(16) 元叟行端與臨濟義玄的手法運用

(17) 雲門宗法門實踐與天台止觀法門的比較

(18) 「別理隨緣」的再探討(上)(下)

12.目前教學與專長之課程:

(1)佛法與自然科學的交流;

(2)禪師的絕妙智慧與現代社會、中國智慧之禪師語錄選讀;

(3)前世今生與輪迴、前世今生之夢幻一場、輪迴與  DNA 相關

(4)比較宗教學、陽明學與陽明後學與佛法之交涉;

(5)佛法:佛學概論、佛遺教三經、天台宗綱要、法華玄義、摩訶止觀、華嚴五教儀、肇論之涅槃無名論等等。

附錄: 曾經教過與探討過的佛教典籍經論:

課程

內容

禪宗思想

六祖壇經聖嚴說禪聖嚴法師教話頭禪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100禪師語錄解析─景德傳燈錄導讀碧巖錄導讀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導讀宏智禪師廣錄如淨和尚語錄禪宗永嘉集

戒律

在家律學-三皈依、五戒、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淨心誡觀法南山律在家備覽別行篇、宗體篇、持犯篇五戒概要四分律刪補隨機羯懺六聚法篇‧悔除罪篇(講完)梵網經菩薩戒本沙彌學處得戒教育、比丘尼受戒法退位與重受、律學釋疑、毗尼答問

止觀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二十五方便篇、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外方便篇、禪祕要法經、禪法要解、瑜伽師地論修所成地、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聲聞地(未講完)

經論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維摩詰所說經、維摩經玄疏、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百法明門論、唯識二十論、八識規矩頌、遺教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大智度論(未講完)(大智度論簡介)、中觀論(小部分偈頌)、中觀今論、性空學探源、中觀學概論、中觀論頌講記(印順長老著)、空之探究

淨土

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疏(善導大師四帖疏)、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智者大師疏、知禮大師鈔)、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淨土十疑論、西方要訣釋疑通歸、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專題

學習佛法的次第、持戒與淨土法門的殊勝、淨土法門與止觀法門的交融

道心提振

緇門崇行錄、僧訓日記、靈峰宗論、寒笳集

天台宗與

禪宗祖師

著述

天台四教儀集註彚補輔宏記、天台四教儀備釋、天台四教儀集解、法華玄義釋籤(續講)、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續講)、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天台宗綱要、法華玄義概說、摩訶止觀淺導、聖嚴法師教話頭禪、聖嚴法師教默照禪、教觀綱宗+科釋、天台教學史、中國佛教思想史、中國佛學思想概論、中國佛教簡史、中國佛教史概說、印度佛教思想史、印度佛教史、印度佛教思想概論、華嚴學講義、華嚴宗綱要、八宗綱要

上課時間:每週六 14:00~17:00

課程計畫:

講授內容大要: 
本課程之進行,分為四年,均以課堂講授,為主要進行方式,若學員有相關問題,則於最後一段時間約三十分鐘與以提問並解答。並且對於近來所作之相關學術研究,能有一概略性的了解;先行介紹印度中觀學派的形成;再來研討中國三論宗的涵義、《三論》與中國三論宗之有何異同。吾人可以了解:中國的三論宗,和印度佛教的中觀學派不盡相同。中國佛教的三論宗,已有滲入魏晉玄學的說法,並且有「格義」研究的出現,直到鳩摩羅什來到中國,方使此「格義」風潮萎縮,然則就初期中國佛教的般若學,已和魏晉玄學和「格義」思想難以區隔。而此正是三論宗的先前濫觴。吾人當於課程中予以解釋,並且做一釐清,以還原真正印度佛教中觀學派《三論》的內涵。 

課程簡介:
主要分為三方面: 
1、介紹印度佛教的中觀學派,以及中國佛教三論宗相關簡介、典籍、內容,以印順長老《中觀今論》、《性空學探源》、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中國佛學思想概論》為主,並輔以其他相關的講義和文獻來輔助教學。 
2、介紹印度佛教的般若思想演變,以及中觀學派的形成,並且由鳩摩羅什大師傳譯來中國,與中觀學派相關的論典:如《中觀論頌》、《中觀論青目釋》、《十二門論》、《百論》為主。 
3.行有餘力,再將《中觀論疏》、《十二門論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百論疏》、《三論玄義》、《肇論》、《肇論疏》作一些概括性比較簡介。 

課程目標: 
課程結束時,學員將能夠對三論宗的介紹與其實踐法門有一整體性了解,俾使能運用於修行與日常生活中。 

上課教材: 
1.《中觀論頌》、《中觀論頌青目釋》(大正藏‧冊三十,No.1564、No.1565~No.1567) 
2.《十二門論》(大正藏‧冊三十,No.1568)
3.《百論》(大正藏‧冊三十,No.1569)
4.印順長老著:《中觀今論》、《性空學探源》、《空之探究》(正聞出版社)
5.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社)
6.呂澂著:《印度佛學思想概論》、《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與講義:

  1. 《中觀論疏》(大正藏‧冊四十二,No.1824)
  2. 《十二門論疏》(大正藏‧冊四十二,No.1825)
  3. 《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大正藏‧冊四十二,No.1826)
  4. 《百論疏》(大正藏‧冊四十二,No.1827)
  5. 《三論玄義》(大正藏‧冊四十二,No.1852)
  6. 《肇論》(大正藏‧冊四十五,No.1858)
  7. 《肇論疏》(大正藏‧冊四十五,No.1858)

授課進度表:


第一年
第一~二月 
第三~四月 
第五~十一月 
第十二月
印度佛教中觀學派的興起(一) (二)
中國佛教三論宗的興起(一) (二)
中觀今論導讀(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中觀論頌導讀與中觀論疏(1)
第二年一~十二月中觀論頌導讀與中觀論疏 (2)
第三年一~十二月十二門論疏導讀與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導讀
第四年第一~七月 
第八~九月 
第十~十二月
百論文句導讀與百論疏導讀 
魏晉玄學與佛教、格義佛教的興起與終止 
肇論簡介與肇論疏導讀、三論玄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