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公告
佛陀教育電子報
 

假日佛學院


學院第二屆簡介

學佛基礎進階班  法相宗  成實宗  華嚴宗  在家律學班  禪宗 
淨土宗  三論宗  俱舍宗  天台宗  密宗 

法相宗

班導師:法緣法師
班導師簡介:

  法緣法師,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華梵大學文學院碩士、博士,於碩士研究與攻讀中觀般若佛學,於博士期間專研唯識佛學,曾獲第一屆如學禪師佛教文化博碩士論文獎,以及兩岸四地徵選的第二屆政大思源人文社會科學博士論文優等獎,亦有〈論玄奘唯識佛學與宗派意識〉、〈從《成唯識論》探討前六識的認識性格與特色〉,以及〈論《成唯識論》對原始佛法「十二緣支」之繼承與開展〉等唯識領域專文;現任教於佛陀教育基金會、法光佛研所佛學及龍山寺文化廣場講師。曾教授《成唯識論八識理論與應用》、《揭開心識輪迴奧祕---阿賴耶識》、《自我心牆的虛構與突破---末那識》、《「一切唯識」的境學理論與解脫意義》、《大智度論》、《中觀佛學》、《瑜伽師地論‧攝事分》,以及《成就聖者/凡夫的抉擇-前六識》等課程。 

上課時間:每週六 09:00~12:00

課程計畫:

課程計畫說明:

  基於解脫目標與菩提意義是學習佛學的兩大重要主幹,本課程以《成唯識論》為教本,並且以《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樞要》、《成唯識論演祕》及《成唯識論了義燈》為輔助教材,設計出唯識中道、唯識方法論、唯識學說成立及唯識佛學實踐意義五大項目組合成唯識緒論。
第一階的設計意義主要認識到唯識佛學的基本常識;具足基本知見後,漸次踏上第二階的主題,首要認識到生死煩惱的源頭來自於對自身的「我」之種種面相,以及對世間的一切現象之法相,都認為是實在的,此二者經過心意識的認知作用形成了「我執」與「法執」,因此二執而攀緣出三界的種種煩惱而流轉三界。如是業果經過唯識佛學理論的詮釋與分析,為何是「唯識」所造就的生死業海;如是處理「我」、「法」是真正的生死源頭後,如是說明「我」、「法」的造就是從「境界」而形成,因此課程重點移轉到「色法」的認識與解析,此中內容包括了異教宗派的異見別論之釐清與抉擇;從色法的認識面相擴及到「心不相應行」的認識與解說,茲因生死煩惱之境相不唯是色法,還有「心不相應法」所生起的,因此設計了此領域的規劃,如是更能理解《成唯識論》列為重要教授的主題之一;下一個主題是「無為法與唯識」,主要認識六無為法,亦從「不離唯識」的角度被統攝到整個唯識範疇;合前課程而總攝了唯識佛學的「五位百法」中的「三位四十九法」,剩下的「心王」與「心所」並為非常有名的唯識佛學的「八識學說」之建構,即是本課程設計的第三階。其中規劃了「趣向唯識」、「三界唯識」及「實踐唯識」分別詮釋「第一能變識的賴耶理論」、「第二能變識的末那識理論」以及「第三能變識的前六識理論與唯識實踐意義」,如是漸學漸進而轉入最後二個階段的課程核心之題材。
總攝前所論說,全攝於「一切唯識」的理論與教說上,即是第四階課程所安排的,因此,「一切唯識」的唯識佛學標誌更應加強其理論意義,引為實踐理念與核心概念;次後更專業深入唯識佛學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是「唯識三性與三無性」;最後唯識佛學教授意義是唯識目標的總實踐,本課程第五階總標「佛菩提道—唯識五位」,如是學人以成就「專業唯識修學者」為目標趣向大涅槃果與大解脫果。

課程計畫大綱

唯識理論與解脫、菩提意義
課程大綱授課內容授課
時數


1
唯識緒論1. 中道:唯識中道—佛學思惟總主軸與路線
2. 方法論:佛學詮釋法--四門出體
3. 唯識學說的成立資格與條件
4. 唯識佛學的修學意義與目標
3個月


2
我、法→
唯識說
我與法是生死煩惱之源,如何用唯識佛學來詮釋更能趣向解脫道9個月
3
色法→
唯識說
色法是引起生死煩惱之境相,如何運用唯識佛學認知與理解更能趣向大解脫與大菩提之道。
4
心不相應行法→
唯識說
理解心不相應行是三位差別的關係,以唯識佛學來認識更能解讀出此法之內涵。
5
無為法與唯識說認識六無為與唯識意義以增進趣向大涅槃


6
趣向唯識:
賴耶理論
以第一能變識(阿賴耶識)為主軸道出生死流轉的奧祕8個月
7
三界唯識:
末那識理論
以第二能變識(末那識)為主軸分析出自我根本之根源尋求正見為解脫之道。6個月
8
實踐唯識:
前六識理論
以第三能變識(前六識)為主軸, 解說生死流轉的生起以掌握住解脫之道。8個月


9
唯識宗旨:
一切唯識的論證與證成

生死相續流轉總說一切唯識(或唯識無境)

6個月
10
深入唯識:
唯識三性三無性
一切法經過唯識理論系統分析建立唯識三性學說,如是學說為了學人的解脫而補充了唯識三無性學說而悟入唯識中道。4個月
第五階
11
佛菩提道:
唯識五位
菩薩道的修學課題
菩提道的證成
煩惱障、所知障的解決
大涅槃果與大菩提果的實現
6個月


●上課教材:

◎主教材 :
唐.玄奘揉譯,《成唯識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585
《成唯識論會本》,《佛教大系刊行會》,大正八年二月十日初版發行。
唐.窺基撰,《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第四十三冊 No. 1830
唐.窺基撰,《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正藏》第四十三冊 No. 1831
唐.惠沼撰《成唯識論了義燈》,《大正藏》第四十三冊 No. 1832
唐.智周撰《成唯識論演祕》,《大正藏》第四十三冊 No. 1833

◎副教材:
日本釋良算抄,《唯識論同學鈔》,《大正藏》第六十六冊 No. 2263
日本釋湛慧撰,《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大正藏》第六十七冊 No. 2266
失逸者,《成唯識論本文抄》,《大正藏》第六十五冊 No. 2262
唐.窺基撰,《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No. 1861

●參考書籍:

《解深密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No. 676
《佛說佛地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No. 680
《佛地經論》,《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No. 1530
《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三十冊 No. 1579
《唯識三十論頌》,《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586
《唯識二十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590
 隋.真諦譯,《攝大乘論釋》,《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596
 唐.玄奘譯,《攝大乘論釋》,《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597
《辯中邊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600
《顯揚聖教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602
《大乘莊嚴經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604
《百法明門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No. 1614
唐.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大正藏》第四十二冊 No. 1828
唐.窺基撰,《瑜伽師地論略纂》,《大正藏》第四十三冊 No. 1829
唐.窺基撰,《唯識二十論述記》,《大正藏》第四十三冊 No. 1834
唐.窺基撰,《辨中邊論述記》,《大正藏》第四十四冊 No. 1835
日本釋善珠集,《成唯識論述記序釋》,《大正藏》第六十五冊 No. 2260
日本釋善珠述,《唯識義燈增明記》,《大正藏》第六十五冊 No. 2261
日本釋光胤記,《唯識論聞書》,《大正藏》第六十六冊 No. 2264
日本釋普寂撰,《成唯識論略疏》,《大正藏》第六十八冊 No. 2267
日本釋貞慶撰,《注三十頌》,《大正藏》第六十八冊 No. 2268
日本釋普寂撰,《攝大乘論釋略疏》,《大正藏》第六十八冊 No. 2269
日本珍海撰《八識義章研習抄》《大正藏》第七十冊 No. 2305
日本釋護命撰,《大乘法相研神章》,《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09
日本釋慚安集,《法相燈明記》,《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10
日本釋貞慶撰,《心要鈔》,《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11
日本釋良遍撰,《觀心覺夢鈔》,《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12
日本釋良遍撰,《真心要決》,《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13
日本釋良遍撰,《二卷鈔》,《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14
日本釋聞證撰,《略述法相義》,《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15
日本釋基辨撰,《大乘一切法相玄論》,《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16
日本釋善珠述,《法苑義鏡》,《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17
日本釋清範抄,《五心義略記》,《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18
日本釋真興撰,《唯識義私記》,《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19
日本釋仲算撰,《呿相宗賢聖義略問答》,《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20
日本釋善珠撰,《唯識分量決》,《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21
日本釋忠算撰,《四分義極略私記》,《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22
日本釋基辨撰,《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大正藏》第七十一冊 No. 2323
《成唯識論著述三種──唯識樞要、唯識別鈔、唯識料簡》,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9年元月一版二刷。
元朝‧釋通濟集《唯識開蒙》,台中市佛教蓮社,2003年印行。
韓鏡清撰,《成唯識論疏翼》(一)--(五),高雄:彌勒講堂,民9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