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介紹
課程名稱 : 瑜伽行摩訶止觀
上課時間 : 星期一 19:30 ~ 21:00
上課地點 : 本會七樓教室
授課老師 : 能現居士
瑜伽行摩訶止觀 主講者:廖誠麟老師、能現居士 課程說明: 《瑜伽師地論》中保留了許多傳承下寶貴的阿含義理與實踐要領。 《顯揚聖教論》則展現出菩薩行者對聖教所應修習的義理與實踐的核心內容。 《顯揚聖教論》者,錯綜《瑜伽師地論》要義,而以顯教為宗。 《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共分為十一品,依次為攝事品、攝淨義品、成善巧品、成無常品、成苦品、成空品、成無性品、成現觀品、成瑜伽品、成不思議品、攝勝決擇品。 今分兩階段學習《顯揚聖教論》: 第一:《顯揚聖教論》理趣。 第二:《顯揚聖教論》文句。 詳細說明如下: 第一:《顯揚聖教論》理趣 緣起: 漢傳佛教一向以菩薩止觀的修學為主,菩薩止觀雖有其不共的觀法與教學,但其實也本於阿含諸經的教導。 玄奘法師翻譯的無著菩薩的《顯揚聖教論》為現今僅有的傳本,此論不僅僅是《瑜伽師地論》的節略本,同時也貫穿了聲聞與菩薩止觀,並建立了清楚的現觀次第。其修學始自四念住與四諦現觀的教法,終成於與般若相應的無分別三摩缽底瑜伽勝行。 順著此論的教學次第,可助行者入於阿含與大乘諸經的教導,更深刻的理解《摩訶止觀》等大乘止觀教學。同時也不落於空談,有明確的觀修方法與行法。並避免彈訶聲聞等的不平等見解、我慢。 近代的印順法師,也提出《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通論《阿含經》的根本思想與緣起中道,抉擇《阿含經》的本意所在,立論精闢。但接著有後學習就此偏頗的認為《阿含》的止觀涵蓋了所有佛教止觀裡的修學,其實大乘經有其菩薩止觀的修學與理趣,需另外的發揚與學習。 為助行者理解論典成立背後的大乘經典教學,第四部分會重點導讀各類少被講解過的漢文大乘經典,協助聽眾更深刻的理解菩薩止觀的方法與脈絡,在有前面基礎後得以更深刻的認識大乘經與《摩訶止觀》中的四種三昧、一心三智等教學。 漢傳佛教或漢文佛教有其獨有的傳承與教導,智者大師發揚的《摩訶止觀》即是一例。 天台宗出身的玅境長老,亦學習瑜伽行派的《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等,鼓勵行者隨學此諸論典與《摩訶止觀》。此等學行次第實可供今時的漢傳佛教學人參考。 漢文經典有其獨特價值,尚未發掘之處甚多。 聖嚴法師在振法法師的〈天台四部止觀導讀序〉裡提到: 「晚近因為有人指評漢傳佛教的缺失,是在於沒有修證次第及教學次第,甚至也不合印度阿含、中觀等之法義,於是便有人對於漢傳佛教失去研修的信心。其實並非如此簡單地便可將漢傳佛教揚棄,如若真的如此不堪,漢傳佛教兩千年來的光輝歷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們知道,佛教原同一味,即是解脫味,唯其經歷印度大小乘諸論師以及中國諸宗各大善知識的整理、修證、體悟,而化為文字的寶典,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資糧。只緣我是漢傳佛教的子孫,我必須珍惜漢傳佛教的遺產,故我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尹始,即以「立足中華,放眼世界」,作為所訓的開端語。我們若拋開了漢傳的華文佛教而高談與世界的現代佛教接軌,恐怕很難找到自己被他人尊重的立場了!」 藉此引文與讀者、學行者共勉之。 ------------- 本期的講座分四個部分如下: (一)顯揚佛陀的教導:以〈攝淨義品〉、〈成不思議品〉等為主。 - 《集異門經》(長阿含經.眾集經)與根本佛法:佛陀教導(聖教)的重點、佛世時的分判標準。 - 相應的教法、次第的教法、隨順或適應性的教法。 - 黑說、大說:似聖教、相似佛法與佛法。 - 對聲聞乘(基乘)、外教應具備的的態度與素養:達賴喇嘛的觀點。 - 前賢的宗教經驗(以太虛法師為主)、對宗教經驗應有的態度。 - 近代弘揚佛法的大師與觀點: 太虛法師、支那內學院等、印度佛教的三系(印順法師)、聖嚴法師、玅境長老等。 (二)無著菩薩的觀智系統,以〈成現觀品〉的說明為主。 - 無著菩薩的觀智系統、不共聲聞論典的觀點。 - 共於聲聞、菩薩的修行成果判定標準 :《集異門經》的觀點。 - 從四念處到四諦現觀、三三摩地的現觀次第。 - 菩薩的五無量心、兩種意樂等。 (三)般若的實踐與修學:〈成瑜伽品〉與菩薩的止觀。 - 無分別等至的修學:住時、行時;攝道(欲願)、成就道(住於等至)、不失道(攝伏散時)。 - 入無分別智的觀行:五法與三自性、四尋思觀、七種通達…等。 - 瑜伽行古學的觀修方法:《大乘莊嚴經論》、《辯中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瑜伽論》〈攝抉擇分〉等。 - 唯識今學的入無分別方便:陳那、護法、玄奘一系的方法。 - 大乘經裡的直心、深心、菩提心等。 - 菩薩的增上心學:大乘法光明定、集福定王、賢守、首楞伽摩三摩地。 (四)法界行:選讀各大乘諸經,已知方輿,當入於諸經教導,入於法界。 - 大乘諸經的重點:《佛說法集經》。 - 三昧經典的導讀:《佛說首楞嚴三昧經》(隨自意三昧、非行非坐三昧)、《集一切福德三昧經》。 - 菩薩行與無二智的體會:《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大寶積經》<無盡伏藏會>、《大寶積經》〈法界體性無分別會〉、《梵問經》(思益梵天所問經、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 調伏貪瞋癡的般若法門:大乘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中的教導。 - 六作(行、住、坐、臥、語、默)中的所緣與三昧:《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普門會>(是經亦名普入不思議法門) - 常行與常坐三昧、念佛三昧:《大方廣大集經賢護分》、《文殊般若經》、《華手經》的教導。 - 嚴淨佛土與人間淨土:《大般若經》、《說無垢稱經》...等。 第二:《顯揚聖教論》文句 《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共分為十一品,依次為攝事品、攝淨義品、成善巧品、成無常品、成苦品、成空品、成無性品、成現觀品、成瑜伽品、成不思議品、攝勝決擇品。 於攝事品中,共攝一切、界、雜染、諦、依止、覺分、補特伽羅、果、諸功德等九事。此中,一切指心、心所、色、不相應行、無為等五法。 於攝淨義品中,先說四淨德、二諦,而後分別論述聞、歸依、學、菩提。最後,解說多種聖行、無上乘、大菩提、功德、異論、論法、釋。 於成善巧品中,解說蘊、界、處、緣起、處非處、根、諦善巧事。 於成無常品、成苦品、成空品、成無性品中,依次成立無常、苦、空(指眾生無我)、無性(指法無我)。 於成現觀品成立入於現觀之次第。 於成瑜伽品中,解說菩薩所修因力。 於成不思議品中,解說遠離九不思議處。 於攝勝決擇品中,決擇一切、界、雜染、諦、依止、覺分、補特伽羅、果、諸功德等九事。 《顯揚聖教論》的編著則以菩薩道為主,從《瑜伽師地論》中的〈本地分〉抽取要義,編成「攝事品」卷1至卷4和「攝淨義品」卷5至卷8,例如, 將聲聞地初瑜伽處的「戒律儀」編入卷7的「增上戒學差別分別」; 將聲聞地第四瑜伽處的「世間道」也編入卷7中; 將菩薩地菩薩功德品編入卷8中。 無著菩薩又 將〈本地分〉中的十六種異論,編入《顯揚聖教論》的「攝淨義品」卷9、10中。 將〈本地分〉中的因明,編入《顯揚聖教論》的「攝淨義品」卷11中。 將〈攝釋分〉編入《顯揚聖教論》的「攝淨義品」卷12、13中。 無著菩薩接著編寫短文:「成善巧品、成無常品、成苦品、成空品、成無性品、成現觀品、成瑜伽品、成不思議品」,依次編屬卷14至卷17前段。 最後將〈攝決擇分〉的要義編寫成「攝勝決擇品」卷17後段至卷20。 如此終於達成「顯揚聖教」的目的。 課程訊息網路連結處: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4fHUFTkauoqnCgPVRRGDnsYgxBkutDGmKpaFqQwJTE3moEZMf9CKx5MSNMjPD83tl&id=100001967344032&mibextid=Nif5oz